如果说目前最有热度的雷军两手汽车产品,还没有正式发布的重心转向抓小米汽车SU7一定是其中之一。
近期,汽车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为何雨雪天气,导致车辆很容易出现事故,像余小米SU7也不例外,承东在迎来“首撞”以后,雷军两手迅速冲上了热搜,重心转向抓热度可见一斑。汽车
网传“首撞”的为何小米SU7
这款已经召开了技术发布会的新车,目前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像余冲刺阶段,就差公布价格了。承东也许正是雷军两手因为如此,雷军近日在微博宣布,重心转向抓“为了让我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汽车业务上,汽车公司决定,集团总裁卢伟冰兼任小米品牌总经理,以后小米手机发布会也将由他主讲,第一场就是小米14Ultra。”
不少网友针对本次小米人事结构的调整,表示惋惜,觉得没有雷总的发布会就没有灵魂了。但也有网友辣评,卢伟冰反米复金,指日可待;也有坐等卢伟冰把小米14 Ultra价格打下来的相关内容。
没想到,距离卢伟冰加入小米5年左右的时间,就获得雷军如此彻底的信任,这“泼天的富贵”卢总接得住吗?为什么小米就不能像华为一样“两手抓”?我们一起来聊一聊……
“方向盘”还是“烫手山芋”?
很明显,卢伟冰能够“接棒”,首先就得益于小米的“战功”文化,卢伟冰将红米手机搞得非常不错,为小米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,保证了小米在冲高端的过程中,仍然有红米品牌能够以不错的性价比战略,保护小米的“基本盘”,虽然经常在产品宣发上搞“回旋镖”,但无论如何也确实在推动整个行业性价比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,因此才有了“卢来佛祖”等称号。
而且雷军与卢伟冰虽说是上下级关系,其实两人很多时候是共同奋战、志同道合的战友关系,从微博等公开平台的互动来看,彼此也可以说是惺惺相惜,雷军很明显对卢伟冰的各方面能力非常信任,相信他能把红米手机做好,也能把小米手机做好,因此才能够放心把小米手机交给他,这是一切的基础。
除此之外,小米数字系列的成功也是雷军对手机业务放心的重要原因,毕竟小米13、小米14成绩非常亮眼,前不久推出的澎湃OS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。可以说,小米手机只要不断地发展和积累自研核心技术,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,稳扎稳打,保持这个势头就会有非常不错的发展。
更何况Ultra“超大杯”系列更是获得了口碑和销量的双丰收,即将推出的小米14 Ultra也是备受期待。目前的消息显示,这款手机将会采用全新徕卡光学全焦段四摄方案,在CMOS尺寸已经达到了目前影像旗舰极限的基础上,还会有一些“新绝活”,在通信、材料、电池等多方面都安排上了自研的成果,有望成为大热新款,为卢伟冰的“首秀”增添不少光彩。
网络博主关于小米14 Ultra的爆料
不仅如此,从公司的层面上来看,无论是供应链,还是用户体量,小米公司在手机方面已经是一家非常成熟的公司,管理和整合供应链的能力与此前相比,早就不可同日而语,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。
事实上,雷军已经不是第一次“隐退”了。早在2016年,雷军因为没有负责公司最重要的供应链,让三星单方面断供AMOLED屏幕,差点让公司出现重大危机,不过还好后来雷军亲自上阵,才让小米渡过危机。
很明显,雷军虽然表面上“放权”,把小米手机品牌交给卢伟冰,但未来仍然不太可能会完全不管小米手机。或许未来我们在发布会上大概率听不到雷军熟悉的“奶卡”口音,但仍然大概率能够在舞台第一台看到他的身影,如果小米手机未来出现问题的时候,雷军也肯定会出山“挽狂澜于既倒”。
事实上,了解小米汽车发展历程的朋友们不难看出,雷军从准备造车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布局把手机这块“大后方”交给卢伟冰了。2022年12月30日,雷军正式宣布晋升卢伟冰为集团总裁,晋升王晓雁、屈恒和马骥为集团副总裁,逐渐将手机的业务交给“二代核心领导团队”。整个2023年,雷军不断“退出群聊”,逐渐将重心放在汽车,为交棒做准备。
小米集团“第二代领导核心集体”
前排:林斌、雷军、卢伟冰
后排:马骥、屈恒、王晓雁、刘德
不过,光环背后,卢伟冰肩上的担子其实并不轻。
根据东方财富数据显示,长期以来,智能手机板块占小米集团总营收的比重均在五成以上,明显高于IoT与生活消费产品、互联网服务及其他板块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。雷军也强调,手机业务始终是小米的核心业务,他会持续保持足够的精力投入,将手机业务交给卢伟冰,信任的另一面是沉甸甸的责任。
不仅如此,小米手机的处境事实上可谓危机四伏。去年第四季度,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排在前五的品牌分别是苹果、荣耀、vivo、华为和OPPO,这五家市场份额分别为20%、16.8%、15.7%、13.9%和13.7%,小米没能进入到TOP5名单之列。
事实上,小米手机业务的衰退并非单一因素所致,市场的变化、竞争对手的发展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。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,2023年全年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.71亿台,同比下降了5.0%,创下了近10年来的最低出货量。其中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为7363万台,同比增长1.2%,虽然出现了连续同比下降10个季度后的首次反弹,但该表现仍然低于市场预期。
但也有不少评论认为,小米手机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策略的问题。曾几何时,小米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力,凭借高性价比的策略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,近年来开始积极向高端市场进军。然而,这一战略转型似乎并未如预期顺利,在追求高端化的过程中,小米在中低端市场的投入逐渐减少,这就对其在传统优势市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,导致其市场份额出现下滑。
小米14手机
很明显,虽然雷军对小米手机已经有了非常稳妥的安排,但事实上仍然有很多变数。卢伟冰不仅要担起小米集团的核心产品,也要面对市场的变化,竞争的压力,消费者的期待,以及小米自身的转型,虽然看似是“泼天的富贵”,但想要接住却并不容易。
为什么不能像华为一样“两手抓”?
与雷军亲自下场,又是造势又是不断营销热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华为的造车之路却显得低调而谨慎。华为消费业务CEO余承东多次表示,华为不做整车,而是专注于做好自己的核心技术,做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供应商,为汽车厂商提供各种服务。
那么为什么两家会有如此差别呢?这就要从两者不同的发展策略说起。在科技行业,战略的选择往往会决定企业的未来,也会决定企业实现愿景的路径。事实上,虽然小米和华为都拥有较为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产业链资源。但两家公司的核心优势、业务结构及发展方式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,这就使其在企业资源、定位上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同。
总体而言,小米以智能手机起家,积累了大量的生态链资源;而华为则在通信技术和芯片研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。小米的造车理念是将智能电动汽车视为下一个“消费电子化”的产品,不仅将其看作一个大型的智能手机,或者一个移动的智能家居,也将其看作是一个新的产业机会,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改变传统汽车行业。
与之相对的是,华为的技术积累主要集中在ICT领域,包括通信、计算、云、AI、芯片等。从目前的信息来看,华为华为将以ICT的能力为基础,以软件定义汽车为方向,以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为重点,为汽车厂商提供端到端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,通过ICT的能力,来实现汽车的智能化、网络化、数字化、软件化等。
此外,华为的产业链布局主要依赖于自身的研发和生产能力,包括芯片、操作系统、云服务等。华为在ICT领域采用了“自主化”、“全栈化”的战略,通过自身的研发和生产能力,来实现产品的全面控制和持续创新,以及市场的稳定供应和高效服务。
在造车领域,华为很明显也在沿用这一战略,通过自身的技术能力,来实现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提供,以及与汽车厂商的深度合作,例如与塞力斯合作的AITO品牌,问界M5和M7车型就是华为深度参与设计和制造的成果。
问界M7
最后,从企业定位的角度来看,雷军和余承东的战略选择也体现了他们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。对于小米来说,造车业务是其向高端市场进军的重要一步。通过聚焦造车业务,小米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。而对于华为来说,“两手抓”的策略则是其多元化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举措。
通过涉足汽车领域,华为不仅可以拓展业务范围,还可以为其手机业务带来新的增长点。而这些小米和华为在发展策略、企业资源和定位方面的不同,或许才是雷军不能像余承东一样手机汽车“两手抓”,而是要不断通过“推出群聊”的方式,将手机等其他业务交给卢伟冰,将自己的重心集中在汽车的更深层原因。
时代在变,角色不变
不得不说,雷军“交棒”卢伟冰,背后事实上隐藏的是小米与华为在发展策略、资源基础、企业定位等多方面的不同。某种角度上来看,雷军领导小米汽车“创业”,卢伟冰守住小米手机“基本盘”;与当年雷军带领小米冲击高端,卢伟冰领导红米守住“基本盘”,似乎承担着相似的角色。不过不同的是,这一次卢伟冰面对的是更激烈的竞争,不断变化的需求,至于他能否成功地接过雷军手中的“方向盘”,并驾驶好小米手机的未来,或许只有时间和市场才能回答。